2006年12月11日星期一

不辞长作岭南人(诗品)期之以实

不辞长作岭南人(诗品)期之以实
作谜:郑泽生
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“讥斥先朝”的罪名,被连续谪贬,远放岭南,落脚于惠州,“不得签书公事”。当时的惠州是个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,被放逐到这里,无疑是一种政治迫害。纵然在这样艰窘的环境底下,苏东坡依然带着乐山乐水的乐观心境,除了欣赏自然风光和关心民情风俗以外,也对著名的岭南佳果——荔枝,真情流露了深切的爱恋之情。一首著名的《食荔枝》:“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桔杨梅次第新。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,表明了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,又因念念不忘国运民生,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,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。从那“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自负神态中,也令后人读出他对政敌的轻蔑和抗争。
“不辞长作岭南人”入谜之后,承诗篇上句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扣合。荔枝,属亚热带珍贵水果,岭南四大名果之一;因形色美艳、质娇味珍、超凡出众,而被古人宠爱,称誉为人间仙果、佛果。苏轼在岭南,也爱上这美味可口的果实,禁不住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,进而“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苏轼“不辞长作岭南人”,其实就是“期”望能有机会日日品尝荔枝的果“实”。 “期之以实”入谜后,“期”解作“期望”,充满了动感,把苏轼期望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翘首以盼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。“实”本意是“充实”,在谜中别解为“果实”,也即“荔枝”之意。“期之以实”,通过谜的意境,默默而含蓄的散发着苏轼“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心愿与憧憬,使得谜作气贯神通,谜味盎然,令人不期然也对荔枝这种仙果产生无限的遐想。
谜底“期之以实”是司空图的《二十四诗品》里的一句,《二十四诗品》实际上是二十四首非常优美的四言诗,每品以十二句分题系辞,描绘的是二十四种不同风格的诗境,那就是“雄浑、冲淡、纤秾、沉著、高古、典雅、洗炼、劲健、绮丽、自然、含蓄、豪放、精神、缜密、疏野、清奇、委曲、实境、悲慨、形容、超诣、飘逸、旷达、流动”。而在“劲健”一篇中的“期之以实”,表达了司空图对“气”的崇尚,具备了“气”的条件,作品才会呈现“劲健”的风格。这种“劲健”的风格,又必须靠充实的内容,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作后盾,才能表现出作品的真实。

没有评论: